旗下微信矩阵:

创业板IPO办法出台 创投退出回暖第一步

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经过十年筹备的创业板终于启航。
2009-04-01 00:00 · 清科研究  郑杏果   
   

  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经过十年筹备的创业板终于启航。

  可以说,在经过十余年的漫长等待之后,各方面的环境因素都使目前成为催熟创业板的上好时机: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迫切地需要盘活中小企业化解就业难的问题,以拉动内需振兴境内各产业发展。而撬动大规模的民间资本投资扩大内需的关键就是建立通畅的退出渠道,这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加强对经济层面的支持。近期股票市场经过大幅调整后基本企稳,上千家的创业板储备企业已经报至证监会和相关机构,为创业板的推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良好的基础。

  3月31日当天沪深股市的低开高走和创投概念股的上涨行情恰是体现了市场对创业板的正面解读。从资金方面来说,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规模小,IPO前的股本只要求2000万元,虽然会给资本市场一些扩容的信号,但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而创业板企业上市,对创业投资与中小企业结盟的示范带动作用却远远超过一个大盘的融资项目。随着创业板IPO办法的出台和正式开盘的临近,潜在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吸引了国内外投资机构的目光,各类基金、券商、创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甚至QFII都争分夺秒对热点地区的众多企业展开深入调研和投资分析。

  应趁势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从理论上讲,经济下行时期的生产成本下调,也为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带来了较好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加速新旧产业的转换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个时候在企业融资方面的推动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英、日、韩等国的发展历史看,创业板的推出基本上都会带来本国创投行业的一轮蓬勃发展。我国创投行业还处在成长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2008年底,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创投基金可投资到中国大陆的资本存量已达到224亿美元,投资、募资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由于全球各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新股发行频率在2008年降低直至停滞,IPO退出通道急剧收窄,从而导致中国创投市场的退出活动明显收缩,创投退出的困境成为阻碍该产业顺利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创业板的推出,对中国创投行业人士来说是市场转好的一剂强心针,在IPO退出方面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本土创投业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长期利好,因为它可以让本土创投和外资创投竞争是具备更多的变现优势。目前境外许多资本市场处于停滞状态,境外退出的可行性大为降低,而在创业板退出方面,外资机构会面临政策上的更多限制。从而为本土创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然,开通创业板必须考虑与新股发行制度的创新相结合,考虑与三板市场的有效衔接,由此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性的三板市场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重要体系的雏形,得到政府的支持,应纳入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找到创业板、中小板、中关村场外交易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之间的对接转板机制,有效盘活整体资本市场的协调运作。

  IPO“破冰回暖”刚起步

  创业板IPO办法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创业板立即上马,还需要做一系列的体制构建和市场教育工作,包括成立单独的发行审核委员会,修改对应的发审委制度和保荐制度,进行中介机构培训和投资者教育等等,因此真正启动挂牌预计至少要在3个月之后。

  与此同时,市场风险意识的培养也是这次的重要工作之一。纵观《办法》全文,其中特别提到“创业板市场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创业板公司具有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退市风险大等特点,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及公司所披露的风险因素,审慎作出投资决定”。可以预期,不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创业板的投资风险都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特性,也会使一些追求稳健的大盘基金在初期抱有一定观望情绪。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准入门槛比国外的多数创业板都要高,更多意义上是根据中国国情改良的“成长板”,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对创业板投资者的保护,而且目前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并亟待上市的中小企业并不少。据了解,目前除了上报到证监会的300多家公司外,还有近千家企业已上报到各地证监局,创业板上市资源相对丰富,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而是不会是短期现象,因此创投机构需要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等待创业板的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同时,继续帮助和扶植更多中小企业不断成长。综合起来看,创业板IPO办法的出台,只是2009年创投IPO退出道路上“破冰回暖”信号的*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清科研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